信息详情

【小匠小事】蜡像艺术“逼真性”三大层次逐个看!
作者:帷幕君


图片


欢迎来到第二期《小匠小事》

帷幕开啦,我们的故事开始啦!


开篇帷幕君先跟大家来一个小小互动

忍住别笑,猜猜他们都是谁?


图片

我们不欠星爷一张电影票,我们欠他一张脸。

这是周星驰的蜡像。


图片

天若有情,老天也要生气了,华仔不哭。

这是刘德华的蜡像。


图片

节能,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这是周杰伦的蜡像。


图片

EMO了,阿龙似乎在用硕大的脑门抗议一切。

这是史泰龙的蜡像。


图片

不多说了,一起找不同吧。

这是张艺谋和李连杰的蜡像。


图片

羞涩的发际线悄悄后移,土味女子组合还是来了。

这是张曼玉、章子怡、巩俐的蜡像。


图片来源:百度网络图片



以上小小的互动是想要告诉大家,假如蜡像离开了逼真性,可能我们会收获一波欢乐,但是绝对失去了蜡像艺术存在的真正价值。


蜡像艺术是超级写实主义的仿真艺术,被称为“立体的摄影”。逼真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真正所在,及其存在价值。



蜡像和雕塑有什么不一样?


雕塑不计较人物的完整性,有些雕塑可以通过人物局部来塑造形象或以超现实的方法表现主题;而蜡像通常强调人物的完整性。


图片

吉特·泰尔齐耶夫的雕塑作品《守夜人》系列

图片

▲让·安哥拉的雕塑作品《靠近的男人,版本1》

抽象的雕塑作品,缺乏完整性依然可见“人”的特征。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作品《钢琴家郎朗》

蜡像作品讲究沉浸式场景体验。硕大无比的双手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将视觉焦点集中于人物之上的同时,为场景增添些许奇幻元素,由黑白钢琴键所打造的巨型阶梯,渲染梦幻氛围感,即使没有钢琴实物,从钢琴家郎朗蜡像的动态、神态上,即可感受到曼妙的钢琴声。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作品《阿甘正传》

蜡像追求逼真性、还原人物真实面貌神态,甚至于心理活动的表达。人物往往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且具有“故事性”。


雕塑在造型上可以无限地扩张、变形、放大、缩小,它强调了一种浑厚的泥巴味道。而蜡像把比例、特征、骨骼、肌肉、皮肤、毛发、血脉、皱纹、斑迹等都如实地再现,创造与人相似的真实感,使人们可以参与到蜡像人物中去。


图片

▲巨型雕塑作品

图片

▲微型雕塑装置

雕塑以不同的表现形态处处存在于生活之中。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作品《马约翰》局部

蜡像作品着重细节的处理。清晰可见、大小不一的毛孔,年老色衰的标志性纹理、褶皱、色斑以及毛发的选用处理等细节,都与雕塑作品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


逼真直观、生动形象的蜡像艺术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亦真亦幻的时空隧道,它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游离于艺术和生活之间。它是一种自然的属性,它的内涵是靠细微的内心世界去表达,靠观者的仔细揣摩去体会。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作品《华少》



蜡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


通常蜡像所表现的是静止的和一瞬间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它不能像戏剧、电影那样运用连续的、有声有色的情节,丰富的语言和环境烘托人物和主题;也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优美的词句描写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动。


图片

▲广东大戏


而蜡像是以人物的形象与造型来表达主题思想的,给人一直接、强烈的印象,引起关注、共鸣和联想,使其活生生地再现给大众。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作品《粤剧》

此作品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作品呈现人物在台上的一瞬间,好的蜡像作品不仅是形态的复刻,更是神态的传达。


如果蜡像艺术离开了逼真,离开了诸如皮肤、毛发、血管等细节的质感和色彩的逼真性,便等同于一般的雕塑,便失去了蜡像艺术观赏的前提。正是在这种逼真效果的导引下,人们才有兴趣去进一步辨认和领略蜡像人物的相貌、精神和风采;正是在这种以假乱真,纤毫毕现的艺术效果中蜡像艺术才获得了别的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图片

▲准备观赏蜡像的游客


蜡像艺术塑造出来的人物塑像,不仅要求外形轮廓高度仿真,肌肉、皮肤、毛发、血脉、皱纹、斑痣、牙齿、眼球的质感和色彩等方面也要十分逼真;而且要求注重人物神态气质的刻画,呈现各自独特的精神内涵,放眼望去,蜡像人物似乎被注入了“灵魂”,成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神采各异的艺术形象,使人真假难辩,几乎找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


据此,蜡像艺术“逼真性”的属性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 #人体生态质感的逼真


“人体生态质感的逼真”,主要是指肌肉、皮肤、毛发、血脉、皱纹、斑痣、牙齿、眼球的质感和色彩等方面的塑造与人体自然、物理层面的仿真。


这一层次属于科技层面,其逼真度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就目前较成熟的蜡像艺术塑造原料来说,在皮肤质感上,合成软性树脂占有优势;在皮肤色彩与感光上,传统工业蜡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为自然;在血脉、皱纹、斑痣的刻画上,合成硬树脂塑造的面部表情更为丰富与有层次。


这一层面的“逼真”看似与蜡像艺术的创作工艺无关紧要,但材料的选择与科技的进步影响着第二层次——相貌细节特征刻画的逼真感。


# 第二层次 #人物相貌的酷肖


“人物相貌的酷肖”,主要是指外形轮廓、面部形象的“酷肖”。外形轮廓的“酷肖”主要取决于人物的身高与骨骼的比例是否符合塑造原型,相对而言比较好掌握。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创作团队·测量



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张各具特色的脸,这就要求蜡像艺术创作者要在表现每一张面孔的最细小最微妙的区别上各尽所能,尤其是要与那些在照相技术发明以后的照片、电影、录像上所传达的形象毫厘不差。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创作团队·泥稿对比


因为面部形象是蜡像艺术的“逼真性”带给观众最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面部形象的逼真对整体蜡像的塑造起着一票否决制的作用,而且还决定着第三层次——人物精神气质“神似”的根基,没有“形似”,何来“神似”



# 第三层次 # 人物精神气质的“神似”


优秀的蜡像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传神,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气,给人以精神震撼和美的启迪,不仅仅在于其逼真、直观、形象的“形似”造型,还在于这一人物造型蕴涵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作品《梵高》局部

从《梵高》这尊蜡像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微表情去洞察“梵高”的心理状态,微微紧闭的双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目光注视着某一方向,伴随着紧皱的眉头,似乎在观察或思考着什么事物,这种微妙的表情神态不会发生在十分放松的状态之中,然而结合梵高画家的身份,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正是在创作当中的“梵高”。

图片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作品《梵高》


没有神的蜡像艺术作品等于僵尸,“神似”是蜡像艺术塑造的重要要素。但人物“神”的刻画除了要求生动,更重要的是要求准确,追求“神似”。这不仅要求表现出其人不同于他人的特有表情,而且要表现出其人在特定情绪状态中的性格与气质,以及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气质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避免模式化、概念化、脸谱化,使其成为简单的时代传声筒。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作品《毕加索》


概括来说,蜡像艺术的“逼真性”属性,不仅要求外形的逼真,还要求神态的逼真,以达到精神气质和外貌形态逼真的统一,追求“形神兼备”。



蜡像艺术力求的是

使观众获得一种如临其境的参观感受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力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这也使得“逼真性”成为评判蜡像艺术

是否成功的最基本与最重要的标准


图片


 致敬每位蜡像艺术创作者

他们把纤毫毕现、以假乱真

形神兼备地再现塑造原型的完美境界

当作技术和工艺上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2]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

[3]艾得胜.探秘蜡像艺术


帷幕开啦蜡像馆欢乐来袭!拍摄网红打卡地、亲子假期好去处、休闲放松周边游,帷幕开啦,我们的故事开始啦!

上一页:【帷幕人物 】凭一掌之力掀起奥斯卡热度的“暴躁影帝”
下一页:号称捞金狂魔的画家达利1根胡子卖1万美元?
说点什么
发表
最新评论

    特邀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