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超越生死26秒,他于苍穹之上书写了一抹耀眼的中国红!
作者:帷幕君
图片

中国太空第一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首届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图片

图片

1988年,美国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访问中国,他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作报告时说:“人类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是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而人类最先登上月球的是一个美国人。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这个美国人就是我。”

图片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宇宙无限,探索无尽,回望来路,中国人的飞天之路的确历时太久。尽管我们走得慢,但每一步,都不服输。

 

面对傲慢与质疑,中国选择默默地为航天探索事业不懈奋斗,隐忍而后发,水到而渠成。2003年10月“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给了质疑中国的西方政客媒体们一记漂亮的耳光。


图片

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其返回舱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其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


“神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杨利伟,中国太空第一人。


许多长期以来“看死”中国走不到科技发展尖端的人们,在杨利伟从太空胜利归来的时刻变得哑口无言。


在西方人眼里,高科技产业尤其是航天探索从来都是自己“专利”,自从美国载人登月彻底将苏联航天压了下去,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西方仿佛是太空探索领域的“人类之光”。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这样的领先,习惯于独占这样的荣耀,当有国家试图挑战他们的领先、分享他们的荣耀,而且这个国家还是他们一向看不起的中国,持续了100多年的傲慢与偏见正在一步步被击碎。

 

图片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当中国高度划破长空,震天撼地的轰鸣声中,成功撬动的是西方稳固的宇宙蓝图。在“神五”发射一刻,杨利伟引领中国魂燃烧熊熊火焰,浩瀚宇宙,自此多了一抹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红。


图片



图片

前有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一”成功首发,后有2021年“神十三”再度飞天,而“神五”偏偏是中国航天业的转折点,如果成功,将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让谁代表中华民族完成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呢?

历史选择了杨利伟。


图片

▲杨利伟与家人


十几亿双眼睛的关注,十几亿的资金投入,航天人十余年的努力,外加全世界各国的眼光与聚焦。他是如何背负着千千万,毅然投身这场不问归途的征战?

 

当时全世界的航天工作进展都不顺利,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爆炸,七名航天员无一幸免。俄国载人飞船返程时自动控制系统失灵,险些机毁人亡,巴西的航天事业更是一开始,就画上了句点。即便如此,杨利伟也没有一刻放弃自己的航天梦。


图片

▲美国“哥伦比亚”号遇难航天员


他需要离开亲爱的家人与故乡,他需要克服层层考验与魔鬼训练,他需要从800多名入围者当中成为唯一人选。但所有的一切都在还不知道能否完成航天梦的前提下做出选择与付出,而直到发射前的头一天,距离发射只有10个小时的时候,杨利伟才接到通知,由他首飞。无论是飞天前的准备工作,还是飞行时的任何一个失误与意外,都能让他承受极大的伤害甚至尘归星河。


他却没有一丝犹豫,抱着必死的决心拥抱星辰。


图片

▲首飞梯队:聂海胜、杨利伟、翟志刚


图片

杨利伟的训练到底有多艰苦?

远远超出你想象。


杨利伟学完了航天飞行测控、载人航天器技术等30多门课程,完成8大类58个专业的训练任务。考核成绩全部优秀,同时不断挑战心理和生理极限,连续旋转,下体负压,剥夺睡眠,以及狭小幽闭环境中的高负荷工作...


对宇航员来说,升空中最大的考验便是要适应载人飞船升空和返回时的过载加速度

 

杨利伟提到:“我们要脱离地球的引力进入太空,就要承受火箭把你推举到这个轨道上的加速度。我们在地面进行训练的时候,是用离心机来模拟实现的,要进行8个G的加速度训练。每次做这种训练的时候,脸部都会拉变形,眼泪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流,你根本控制不住。”


8个G的加速度我们也许没有概念,我们寻找类似的模型,也只发现过山车是其中最为直观且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一般而言,普通过山车能够达到2-3个G的加速度,绝大多数不会超过4个G。


图片
图片

▲杨利伟测试与训练


杨利伟还要在8个G的过载下,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在操作的时候,宇航员手里会拿着一个报警器,一旦承受不了,随时按下这个报警器,训练马上就会终止。

 

但是自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20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员把这个报警器按下过。


图片

“我可能不行了”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和参考,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做足了准备,但意外还是发生了。至今谈起,杨利伟仍心有余悸。

 

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强烈共振,舱内的一切,连同杨利伟自己都开始急剧振动,更可怕的是,这个震动叠加在了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指约6倍于人体自身体重的负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震碎了,这是在地面上成百上千次训练中从未经历过的。他觉得自己会死,他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但他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来势汹汹的26秒。


飞行回来后杨利伟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可以说,杨利伟用自己的生命,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探索出了一条路。


归途依然依然惊心动魄。

 

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


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杨利伟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回想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正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

 

万幸的是右边舷窗裂纹裂到一半的时候,杨利伟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他反而放心一点儿了,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导致出现裂纹的时间不一样。


杨利伟在《太空一日》中提过不少有趣的细节,诸如神秘的敲击声...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在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图片

▲杨利伟成功着陆


图片

杨利伟用生命探索未知的风险,开拓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一举打破了只有美国和苏联人进入太空的历史。


虽然凯旋后杨利伟并没有再次飞天,但依然在中国航天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飞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航天员。


图片



时至今日,中国航天进步飞快,载人航天、空间站、探索月球火星等领域全面开花,尤其是以长征5号大型火箭、天和号空间站、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为代表的太空成果更是将中国航天推到了世界最顶尖梯队


图片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乘组


伴随着神舟系列一次次的完美发射,都是自豪感的一次次提升。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都深深地感动无数人,包括民族品牌蜡像馆帷幕开啦创始人周雪蓉。

 

无形的情怀需要有形的表达,如何让普罗大众“身临其境”地走进这些故事?


潜心创作蜡像20年的周雪蓉老师随即萌生一个想法:为杨利伟做一寸真假难辨的蜡像!以不一样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记录民族英雄的高光时刻。

 

图片

▲帷幕开啦蜡像馆品牌创始人周雪蓉


这个想法得到了杨利伟本人的肯定与支持,欣然接受周雪蓉老师的邀请,正式授权帷幕开啦创作其蜡像。随即由周老师带领创作团队展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图片

▲杨利伟签署授权证书

图片

▲周雪蓉老师带领创作团队做前期准备工作


做一尊逼真的蜡像,要经历制作前期的数据采集、造型动态的规划设计;中期的雕塑、翻模、上色、植发等庞杂的环节;后期的整体调整,空间、灯光、服装与环境等设计。在时间的跨度上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据采集中


每个过程都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工艺师完成,比如雕塑家、模具师、化妆师、植发师等。每一个细分环节又需要统一在蜡像最终的整体视觉感中,才能实现蜡像制作的最终目的。


图片
图片

▲帷幕开啦杨利伟蜡像


虽然杨利伟平时表情严肃,但一笑起来,两个明显的酒窝立即使他显出几分亲切感。而这个神态也被帷幕开啦捕捉下来,以匠心定格美好瞬间。


图片

▲帷幕开啦杨利伟蜡像


帷幕开啦制作的杨利伟蜡像,不仅完全实现了人物的皮肤肌理、皱纹、斑点、痣疤、头发等质感和真人几乎别无二致,达到“骗人”的效果,结合场景高度还原,人物的性格、神态、气质甚至职业身份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


图片

▲帷幕开啦杨利伟、刘洋蜡像


性格开朗的杨利伟也有着丰富的业余爱好。他擅长唱歌、弹吉他、吹口琴,在部队的时候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每一位走进帷幕开啦的朋友们都能在这里倾听他的人生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游客参观帷幕开啦蜡像馆,与“杨利伟”亲密互动






我们很多东西都已不再依赖西方

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这些响亮而震撼的词汇

是凝聚十几亿人力量的发声

民族情怀日益高涨

中国品牌开始闪耀世界舞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中国强大了吗?强大了

但我们可以更强大


帷幕开啦蜡像馆欢乐来袭!拍摄网红打卡地、亲子假期好去处、休闲放松周边游,帷幕开啦,我们的故事开始啦!



上一页:丽江“艳遇”之旅,对象竟然是他们?
下一页:备受争议的艺术家冷军,凭什么拍出8050万天价画作?
说点什么
发表
最新评论

    特邀媒体